紅色之旅有感
俗話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對于我們這代人來說,井岡山、韶山是再熟悉不過了。但通過太原一建集團組織,赴井岡山、韶山考察學習,親眼目睹了當年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和國締造者們生活、戰(zhàn)斗過的革命圣地,行進在毛澤東誕生的韶山,拜謁一代偉人先輩長眠在青松翠柏中的墳塋,可以說是百感交集、思緒萬千。
漫步在綠樹掩映的整潔公路,觀賞著坐落在道路兩邊風格各異的各種賓館、酒樓和茨坪中間的購物廣場一天街、挹翠湖,尤其是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和中國干部學院的恢宏氣勢,誰能相信,這片浸透了先烈們鮮血的英雄土地,當共和國誕生的時候,整個井岡山只剩下20余戶100多人口。今天,我深信長眠在井岡山烈士紀念塔中的英烈們看到花團錦簇、人聲鼎沸的茨坪新貌肯定會含笑九泉。為了共和國的今天,井岡山曾幾度被化為灰燼,整個江西為共和國獻出了26萬兒女的寶貴生命,幾乎占全國英烈的六分之一。80年前井岡山彌漫著血腥的空氣,今天卻成了生活在都市里的人們難得享受的天然氧吧;當年炮聲震耳欲聾的黃洋界,今天成了游客們回歸自然,放飛夢想的旅游景點,甚至散居在群山懷抱中的東一家西一家百姓,也在收獲著紅色旅游為他們帶來的財氣和喜氣。如果今天毛澤東同志能再游井岡山,一定會寫出比40多年前“到處鶯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更充滿人文關懷的豪邁詩篇。
為了寄托美好的憧憬和尋求心靈的慰藉,原始宗教、人為宗教,如影隨行般地伴隨著人類發(fā)展。同樣,為了寄托對先烈的景仰和懷念,井岡山流淌著太多充滿神奇的傳說。在大井毛澤東、朱德、彭德懷等生活過的故居旁,并排生長著一棵紅豆杉和一棵柞樹,當地人說,這是充滿靈性的兩棵神樹。傳說,1929年,當毛澤東離開井岡山后,兩樹被國民黨的“石頭要過刀,茅草要過火,人要換種”的“三光”政策燒焦了。1950年,即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第二年春天,兩棵樹竟奇跡般地發(fā)了新芽。1965年毛澤東重上井岡山,兩樹神奇般地掛滿了銀色小花。1976年,一代偉人毛澤東逝世,兩樹一時竟枯了頭。后經園藝專家診治,方得以蓬勃生長。井岡山人感念兩樹通人性,富傳奇,稱它們?yōu)?ldquo;神樹”“常青樹”。傳說畢竟是傳說,但我更相信這是真的。當我們倡導要建設環(huán)境友好型,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理想社會時,為什么不能賦予自然生命的靈氣和人的情感呢?何況,這一傳說所寄托的是人們對毛澤東和他的戰(zhàn)友們的深切懷念。當導游介紹說在這幢簡陋的居所里,一進門兩邊曾住過當年剛領導了平江起義后上井岡山的總指揮彭德懷和滕代遠,而里邊全是住滿了紅軍戰(zhàn)士時,我為那個時代官兵平等所深深折服。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軍隊如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而他們那些貌似強大的形形色色對手無一不敗在他們手下的真諦。
韶山,因為走出了一代偉人毛澤東而舉世聞名。真的來到韶山,才覺得韶山與隨處可見的湖南眾多農村并無二致。依山而建的農家土墻瓦屋,房前的水塘和屋后的打谷場,讓人感到這是一戶殷實的農耕家庭。沒有與世隔絕的圍墻圍起的深宅大院,有的只是比鄰而居的左鄰右舍,一切是那樣的質樸,自然。然而正是這種平凡襯托出了一代偉人“天下為公”的博大情懷,這也正是湖南先賢們“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胸通萬卷神交古人”遺風的真實寫照。瞻仰毛澤東的兩位為革命獻身的弟弟臥房,朝拜安臥在蒼松翠柏中與普通百姓墳塋并無區(qū)別的偉人父母墓誌,我給兩位老人深深鞠躬,為他們養(yǎng)育了一位為拯救災難深重的中國,為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蒙受百年屈辱的中華民族贏得了理應屬于中國人民尊嚴的偉人而心生感激。
總之,紅色之旅帶給我愉悅的同時也有震撼和激勵,飽含著我對毛主席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無比敬仰和眷戀之情,激勵著我不怕困難、知難而進、奮發(fā)努力的精神狀態(tài)和思想作風。
七分公司 閆雙鎖